服务热线:0351-5256886

达阳城建、皓邦节能肩负使命,创建全新绿色城建时代,探索即刻开启。

对我国供热技术发展的展望

2015-12-03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在智能供热的推动下,如何促进供热技术在工艺上的革新。并就能源的梯级利用、化石燃料的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在供热(空调)的应用中热泵工艺的创新以及分布式分输配系统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智能供热、供热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化石燃料、清洁燃烧、工业余热、热泵、分布式输配系统

 

我国“十二五”规划将于今年结束,“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正在酝酿之中。纵观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四个全面”的指导方针,我国新的经济转型必然在新的五年规划发展中有重大的突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供热行业,也必须紧跟形势的发展步伐,作出新的战略发展布局,为此,作者斗胆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1、供热的定位与目标

我国目前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10亿m2,而且每年都以2-3%的发展速度增长。全国每年用于供暖、空调的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近10%。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雾霾的产生、治理,供热行业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基于这些基本情况,作者非常赞成:供热工程是民生工程、能源工程和环保工程的定位。这样定位,不但符合实际,而且增加了行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了行业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定位,必须辅佐以科学的目标,这样,定位才有发展的方向,定位才能落实到实处。供热,作为民生工程,基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不冷不热”。做到不冷不热,夏天的室温应为24~26℃,冬天的室温必须达到18~22℃(20±2℃)。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冬天室温低于16℃,不利于人的健康;低于12℃,有害于人的健康。因此,冬季室温达到18~22℃,应是舒适性标准。我国目前16~20℃的标准,只能是小康水平。严格而论,我国真正实现18~22℃的标准,全国的供暖时间,普遍要延长至少两个月时间,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很大的。因此,供热作为民生工程 的“不冷不热”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

供热工程作为能源工程,其奋斗目标应为“不多不少”。也就是说,在实现室温“不冷不热”的同时,要满足“按需供热”,做到需要多少热量供应多少热量。要真正实现“不多不少”,供热系统的能效必须大幅提高,向着三零的目标努力。所谓三零,就是水力平衡时没有节流损失,流量调节时没有过流量存在(按最佳流量运行),热量控制时没有剩余热量浪费。为此,我国的供热系统能效要从现在的30%,向着60~70%的目标努力,其节能潜力约30~40%。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就超越了现在发达国家50%的系统能效指标。

供热工程作为环保工程,衡量目标应为“不雾不霾”。霾是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出的汽溶胶微小颗粒物。雾是大量水、汽、废热排放产生物。雾霾是一对双胞胎,治理霾必须同时治理雾。显而易见,供热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雾霾的制造者之一。因此,供热工程,必须同时担当起治理雾霾的重任。这是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光荣义务!

2、迎接世界新的工业革命

国际上有的学者箸书立说,预见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技术制造业。实际上,就是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的支持下,将呈现全新工艺的制造业。过去,发达国家认为制造 业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称为夕阳工业,基本上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本国主要经营高科技、金融和军工产品。但制造业是解决人类衣、住、行的必不可少的行业,经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人们加深了对这一点的认识。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美国等发达国家近些年来,正在进行制造业的回归和复兴。特别是美国,在大力发展页岩油、气开采,已经实现油、气自给的基础上,积极研发新技术制造业。一个突出的研发课题,是用3D打印机,制造发动机。最近报纸报道,澳大利业利用3D打印机已经生产出了世界第一台飞机发动机。其工艺特点,是利用3D打印机,一片一片的打印出机器断面,而每一片断面的结构、材料都是不同的,最后把所有的每片断面组装在一起,就成为一台发动机。过去的机械制造,基本工艺过程是车、钳、铣、刨,现在却彻底变了样。上述研究课题,仅属个案,但可以相信,一场以制造业工艺革新为中心的革命,即将到来,世界面貌将会引起无可估量的变化。

由于我国近二百年来的落后,前三次的世界工业革命,中国没有任何建树。如今,我国已经真的强大起来了,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必须参与贡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全面制定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过渡的规划。联系到供热行业,我们也必须早立志向,早下决断,拿出确实可行的发展成果。考虑到行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智能供热+工艺革新。所谓智能供热,就是利用机器代替人进行智能行为供热,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推理,而自动完成供热的有关决策。供热系统计算机监控是智能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已有长足进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带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向智能信息系统发展。智能供热的发展,促进了供热工艺的变革。反过来,供热工艺的革新,也必将大大推动智能供热的深化。供热工艺是“锦”,智能供热是“花”,只有供热工艺和智能供热的同步发展,才能“锦上添花”。

3、重要的是供热工艺要有重大革新

这些年来,我国供热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某些技术领域的研究甚至超过了国外。但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尤其是某些工艺环节,拖了整体的后腿。特别是化石燃料的梯级利用,煤与天然气的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在供热领域的大幅利用以及供热系统的输配更新等问题,至今没有大的突破,严重影响了节能、环保和供热效果的改善,也严重滞后了智能供热的发展进程。为迎接新的工业革命,在“十三五”的规划中,花大力气在这些方面的进行研发,并有重大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3.1化石燃料必须梯级利用

大力发展新能源肯定是发展方向,但在20~30年内,新能源能在总能耗中占到20%的比例,就相当可观了。我国是以储煤为主的国家,在20~30年内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是困难的。为了环保,适当发展“煤改气”,也是应该的。因此,相当时期,以燃煤、燃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格局是客观存在。因此,如何正确利用煤和天然气,应是我国能源政策必须明确解决的战略格局问题。

煤和天然气,理论燃烧温度在2000℃左右。用于供热,通常最高供水温度在130℃左右,如果把煤、天然气拿出来直接燃烧供热,其温差将在1800℃左右,㶲的损失,接近70~80%。因此,把煤、天然气直接燃烧供热,是对能源的最大浪费,是最不经济的。可是至今,这种状况到处可见,不仅小型燃煤供热遍地开花,就是新近“煤改气”的大型燃气供热(锅炉房总容量在几百吨以上)依然如故。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供热技术的落后面貌难以改观。

煤和天然气,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是梯级利用,即电热冷联供或AGCC即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如前所述,煤和天然气,理论燃烧温度都在2000℃左右,最理想的利用方式是高温段发电,低温段供热、制冷。对于通常的发电厂,发电效率一般在30~40%左右,汽轮机后的乏汽压力为0.006Mpa,饱和温度为36℃,其值只有总 值的2.5~5.0%之间,即发电潜力很低,但按数量分析,约占总热量的50%左右,目前大多数情况,向大气中排放。如果用于供热、制冷,实现电、热、冷 联供,全系统的热能利用系数可提高到70~80%,因此,这种电、热、冷的梯级利用绝对是化石燃料的最佳利用方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文件,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大型机组(容量在200~300MW以上)的电热冷联供系统,这对于我国大中城市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在加速城镇化的建设中,我国势必会有大量小城镇涌现,人口在几万至十几万之间,对于这样的城镇,比较合理的供热方式应该是小型机组(容量在25MW以下)的电、热、冷联供。经民间业内人员测算,这种机组,即使冬天联运,夏天停运,经济上都 是合算的。如果这种供热方式,能够取得共识,那么我国相当数量人口的供热民生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对于局部区域(如一定范围的公共建筑或居民区),可以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这种系统,利用小型燃气发电机组(内燃机或小型燃气轮机),一面发电,一面利用废气或冷却热量通过热泵机组供热供冷,解决本区域的电、热、冷需求。以上不同方式的电、热、冷联供,既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又能够覆盖全社会的供热需求,应该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在发电厂中,值的最大损失是在电站锅炉,通常发电主蒸汽温度为550℃左右,在锅炉内,换热温差有1500℃,的损失近50%。因此,提高发电厂的发电效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发电主蒸汽的温度,但超高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其最高主蒸汽温度也只有600℃多度,发电效率也不能超过40~45%,受限的主要困素是汽轮机材质的耐温程度。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要有待于金属材料工艺的更大革新。

进一步提高电热冷联供的发电机组还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通常以天然气为燃料。压缩空气与天然气在燃烧室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约1200~1350℃),进入涡轮机膨胀作功发电。在燃汽轮机中排出的尾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在汽轮机中进一步发电。如果燃料采用煤,则先经过增压气化装置产生煤的裂化气,再做适当处理,如同天然气一样,进入燃气轮机燃烧发电。这种以煤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称为AGCC。无论以天然气为燃料,还是以煤为燃料,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高温烟气可达1000℃以上,因此,发电效率都能在40~45%左右。对于我国,积极推广燃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还是大力研发燃煤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2大力研发煤、天然气的清洁燃烧

煤在燃烧过程,要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颗粒物。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过程要生成2.1倍重量的二氧化碳。煤一般含有0.1~2.0%的硫,燃烧过程要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排放至大气,所有上述烟气生成物,都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因素,因此,燃煤将严重污染大气。天然气由于是气体,容易与空气混合,通常燃烧效率比较高。再加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碳的含量远比煤少,二氧化硫的生成量,只是燃煤的一半。因此,通常把天然气称作清洁燃料。但必须了解,天然气的燃烧温度常常在1300℃以上,此时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N0X,这种气体的排放,同样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无论燃气还是燃煤,实现清洁燃烧,都是非常重要的研发课题。

上世纪初至五十年代,英国伦敦、美国洛杉矶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两个城市都为此发生过数百人的死亡事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气治污,又重新换回了蓝天白云。他们治理雾霾的基本经验:一是高污染的产业搬家(移向发展中国家);二是实行煤改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同样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摆在我国面前的是如何正确借鉴国外的可行经验?高污染企业向国外搬家,显然不现实。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煤改气。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在煤改气的政策中,实际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缺乏数量上的整体规划。我国是个多煤少气的国家,不可能全国的供热都搞煤改气。就算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包括液体天然气lng),一年以4000亿m3计算,也只能满足40个北京市(一年100亿m3用气量)的用气量。全国中小城镇加起来,一百个北京市都打不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盲目推广煤改气,一但发生“气慌”,就会犯下灾难性的错误。二是没有重视天然气的清洁燃烧。有些决策者,以为只要煤改气,大气治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在执行中,放松了对燃气的排放标准的严格控制。结果,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北京出现了:2008年,北京首钢尚未完全搬家,北京热电厂仍然全部烧煤,但大气仍然达到了二级标准,顺利完成了北京奥运。可几年以后的现在,首钢完成了彻底搬迁,北京几乎所有的供热热源,全部实现了煤改气,结果北京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严重雾霾。这种沉痛的教训,再次告诉我们,即使烧天然气,也必须立足于清洁燃烧。

在国外,利用降氮燃烧技术,是使煤改气政策获得成功的关键技术,我国在推广煤改气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表明,天然气在预燃阶段以及火焰的前、中段燃烧温度一般在800℃以下,氮氧化物(NOX)生成量很少,只是在火焰的尾端,燃烧温度在1300℃以上,此时燃烧温度愈高,氮氧化物的生成量成指数形式直线上升。因此降低火焰尾部的燃烧温度是降氮技术的关键。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分层燃烧或烟气回抽。分层燃烧是在火焰的前、中、尾端分别送入空气过量系数为0.7、0.9和1.2,通过控制空气量达到降低燃烧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烟气回抽是将降温后的部分烟气抽送入火焰尾部,其目的仍然是降低燃气燃烧温度,进而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为了提高降氮效果,常将两种技术措施联合使用。天然气燃烧过程,会有大量的水蒸汽产生(天然气中的H与O化合生成),一种新的建议,利用尾部冷凝后的水蒸汽,回抽送入火焰尾部,同样可以达到降氮的目的。由于水的汽化潜热比较大,降低燃烧温度的效果会更显著。

我国是产煤大国,在20~30年内,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在供热行业,企图100%的实现煤改气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我国环境的改善,在加大天然气清洁燃烧的同时,还必须下决心进行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的研发。过去我们对于煤的清洁燃烧,重点放在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的限制上。现在看来是不够的,烧煤也必须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即脱硝)标准。对于脱硝技术,目前主要是在炉内喷入氨和尿素,通过催化或非催化还原反应,使氮氧化物还原为氮和水。对于煤的脱硫,目前已有多种方法,但还不尽人意,必须继续加大研发的力度。炉内脱硫,多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实践表明:在实验研究阶段效果较好,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燃烧现场,煤粉与石灰粉难以混合均匀,进而影响了脱硫效果。现在,在供热行业,已经研制成功了煤粉锅炉,燃烧效率可达92%,很有发展前途。如果在制粉工艺过程,加入石灰粉,就可在制粉的同时完成脱硫任务。由于在制粉过程,煤粉与石灰粉能得到充分混合,其脱硫效率一定会明显提高。目前,通行的脱硫方法是湿式脱硫法,为了提高脱硫效果,常常加大石灰水的循环量和喷淋强度,其结果是在烟气的排放中增加了硫酸钙的粉尘含量,使脱硫设备变成了新的雾霾发生器。所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在煤、天然气的清洁燃烧研发中,必须在技术上要有新思路,新创新。当前人们比较关注利用热泵进行烟气的余热回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我们大胆设想,利用化工行业的液态二氧化碳的低温分离技术以及塔板设备,就可同时实现脱硫、脱硝以及余热回收等多种功能,使锅炉烟气变成常温空气,这种清洁排放的新常态不是没有可能,在新近人大会上,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煤碳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这将预示着化石燃料的清洁燃烧,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而增强了我们在这方面进行研发的信心与决心。

3.3未来供热的主要热源应是工业余热

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如果按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效50%考虑,我国工业余热将是全国供热能耗的3.5倍(供热能耗按全国总能耗的10%计算)。如果全国的平均能效按30%考虑,则全国工业余热也有全国供热能耗的2倍。因此,从数量上计算,未来供热的主要热源应由工业余热来承担是可能的。当然这还是一种设想,真正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首先,难在管理体制上,我国重要的工业企业,多数为央企。个个都是条块分隔、“独立王国”,要打破这种格局,有赖于全国的反腐、反龚断,以及体制的深化改革。

现在,只就技术层面分析,主要的困难是两点,一是远离城市中心;二是多数品位较低(温度在30~40℃之间),难以直接利用。因此,要使工业余热应用于供热工程成为可能,必须在技术上要有重大革新。首先,容易想到的,是长输供热管线的技术研发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市进行试点研究,如果单从技术角度考虑,是完全可行的。现在需要着重进行经济效益的研究,除了考虑工业余热费用的提高外,还应计算大气治理的成本,这样分析才是合理的。

要彻底解决远距离输送和低品位的问题,最根本的技术措施是对热泵进行工艺上的重大革新。通常的热泵,无论是电热泵还是热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都存在某些局限性,无法同时承担能量远距离输送以及品位提升的功能。从工艺上说,现在热泵的四个热力过程,即蒸发、冷凝、压缩和节流,是作为一个整体,组装成一台机器,难以实现远距离蓄热(冷)、放热(冷)功能。对于电热泵,现在的制冷工质—氟里昂以及无氯的替代制冷工质,或者破坏臭氧层,成为淘汰物质;或者是温室气体,都不是理想产品。对于热泵,溴化锂溶液浓度在56%至62%之间,否则结晶,难以工作。由于浓度变化范围过窄,导致发生器的加热温度必须在90℃以上,直接影响了制冷效率。

为克服现有热泵的上述缺陷,选择更理想的制冷工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比较,作者认为采用液态二氧化碳作为新的制冷工质,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提起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其实并不是新的创想,早在利用氟里昂之前,前人早就研究过了。由于二氧化碳的临界(在临界点汽相、液相合一)压力过高(大于7.2Mpa),临界温度过低(31.1℃),整个制冷过程是在跨临界循环下运行,因此制冷机组的工作压力过高,从安全角度考虑,以后会被氟里昂等制冷工质代替。近年来,环保要求将处于更重要的地位。因此,重新起用如二氧化碳一类的天然制冷工质,已被愈来愈多的业内人员所关注。

二氧化碳作制冷工质,有独特的优点:首先,它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无毒、无臭、无污染、不爆、不燃、不腐蚀,对大气臭氧无损害(ODP=0),温室气体指数只有GWP=1(氟里昂及其替代物GWP都在93~1900之间),它还具有优良的热物理性质:容积制冷能力qv=15429.2KJ/m3,是氟里昂R22的7.4倍(R22qv=2099.0KJ/m3);其液态比热Cp=125.2KJ/Kg.k,是水的29.9倍(水的比热Cp=4.186KJ/Kg.k);在-40℃下,其液态黏度是5℃水的1/8,即使在较低的流速下,也可形成湍流流动,提高了传热性能。根据上述二氧化碳的基本特性,我们应该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尽量发挥其制冷能力强,蓄热能力大,传热性能高,输送成本低的优势,将热泵的四个热力过程,拆散了应用。


关于 "达阳城建"  

达阳城建,专注于城市市政公用工程、节能环保、供冷供热BOT投资运营、市政管道燃气及LNG液态天然气配套工程等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一直秉承专业、专注、行重于言的信念,创建城市美好生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关注达阳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亲贤北街豪特大厦20层   
电话:0351-5256886    0351-7779677
传真:0351-5256886
微信:shanxidayang
网址:www.dayanguce.com
E-mail:dayangchengjian@163.com
邮编:030006

  Copyright © 2017  山西达阳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